3月5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此次全國兩會備受社會各界關注,一系列關系發展、民生的關鍵詞令人印象深刻。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互聯互通、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科技創新……
對于兩江新區而言,
這些熱詞與新時代新征程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
兩江實踐密切相關,
既包含著使命責任,
也折射出前行方向。


報告指出,五年來,我們“有序發展城市群和都市圈,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重慶代表團和四川代表團聯合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交《關于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建議》,吁請國家層面加大指導支持川渝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的力度,進一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3月5日,重慶代表團向大會提交《關于增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創新能力的建議》,呼吁從國家層面給予支持,增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創新能力,推動雙城經濟圈建設形成更多標志性成果。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是重慶市委“一號工程”和
全市工作總抓手總牽引。
作為國家級開發開放新區,
兩江新區將發揮示范引領和龍頭帶動作用,
努力取得更多實質性、突破性、標志性成果,
更好在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建設中
扛起兩江擔當、展現兩江作為。
在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方面,將大力實施“2+4+N”先進制造業產業集聚提升培育行動,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發展高地、數字經濟發展高地、現代服務業發展高地,并力爭兩江新區、天府新區8大產業聯盟入盟企業突破1000家;
在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方面,將高標準建設兩江協同創新區,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型企業集結登峰計劃,建立完善全生命周期基金支持體系,加快集聚高端創新要素;
在建設改革開放新高地方面,將以數字化變革引領全面深化改革,提升開放平臺能級,發揮果園港國家物流樞紐作用,加快推動西部陸海新通道擴能,加快引進一批補鏈強鏈重大外資項目和技術含量高的中小外資項目;
在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方面,加快建設一批重點教育項目,推進武漢協和重慶醫院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重慶兒童醫院國家三中心等一批醫療項目建設,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努力讓城市發展更有溫度,市民生活更有質感。
報告指出,五年來,我們“實施一批互聯互通和產能合作項目”“新簽和升級6個自貿協定”。
近年來,
中新互聯互通項目不斷發揮開放平臺作用,
為重慶和新加坡架起了溝通的橋梁,
也成為中新深化雙邊關系的重要“紐帶”。

兩江新區是中新互聯互通項目的核心承載區。位于兩江新區果園港國家物流樞紐的中新(重慶)多式聯運示范基地,是中新互聯互通項目交通物流領域最具標志性的合作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12月26日,重慶市政府口岸物流辦、重慶市交通局發布全市第二批市級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創建名單,中新(重慶)互聯互通多式聯運示范工程項目成功入選市級第二批市級多式聯運示范工程項目。
下一步,中新(重慶)多式聯運示范基地將依托果園港國家物流樞紐區位優勢,繼續打造倉儲服務、貨運代理和貿易三大核心業務特色產品,構建供應鏈服務“全鏈條”,為客戶做強產業鏈、暢通供應鏈提供有力支撐,逐步推動中新兩國在交通物流領域合作的示范性建設,全力推進“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有機連接貫通,帶動實現中國西部和東盟國家“面對面”的互聯互通。


報告指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2022年,
兩江新區產業升級邁出新步伐。
形成汽車、電子信息
兩個雙千億級產業為支柱,
智能裝備、生物醫藥、
航空航天、先進材料等
戰新產業多點支撐的產業體系。
特別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高速增長,全年新能源整車實現產值353億元、占全市62%,產量21萬臺、占全市58%。
大力推動5G、大數據、工業互聯網與制造業深度融合。軟件和信息服務業規模超1000億、占全市30%。擁有西部最完善的工業互聯網“四節點一通道兩中心”,建成國家工業互聯網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國家工業互聯網示范基地。
集聚大學大院大所高端研發機構50家、院士團隊25個,重慶卓越工程師學院順利開學。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8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137家;培育科技型企業4030家、高新技術企業780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8家、市級“專精特新”企業261家;山外山成為全市首家科創板上市企業。
接下來,兩江新區將加快構建競爭力強、可持續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全力實施產業轉型升級攻堅提升行動,奮力打造在全國有辨識度、有影響力的現代化建設“升級版”,努力在全市發展大局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報告強調,增強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
兩江新區把推動產業創新、協同創新作為主攻方向,做精產業創新、做強創新平臺、做優創新生態,努力讓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兩江協同創新區 藍天 攝
作為重慶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和重要增長極,兩江新區著力打造科技創新“升級版”,圍繞新區支柱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需要,促進產學研用精準深度對接,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提高企業競爭力創新力,讓科技創新更好賦能產業發展。
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也帶動細分領域專精特新企業開拓市場。目前,兩江新區科技創新型企業已超5000家,成為全市創新資源最集中的區域。


數字經濟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3月5日,出席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重慶代表團向大會提交全團建議——呼吁支持加快推動重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
兩江新區去年數字經濟增加值占全市1/3;
軟件和信息服務業規模突破1000億、約占全市30%;
國家頂級節點累計接入企業2萬余家,增長8倍,增速全國第一;
國家車聯網先導區建成統一云控平臺和10余種應用場景;
依托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形成容納40萬臺服務器能力;
新增數字化車間19個、累計79個、智能工廠1個、累計22個;
大力提升政務服務,試點營業執照“智能審批”、市場主體確認制,行政審批事項“網上辦”比例達99.6%,“渝快辦”政務效能指數全市第一。
兩江新區將深入推動實施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建圈強鏈行動計劃,加快樓宇載體建設,聚焦汽車軟件、工業軟件等重點領域,引進一批龍頭企業、領軍企業,加快推動應用場景開放,持續擴大“照母山效應”影響力,全力創建“中國軟件名園”。


報告指出,五年來,我們“推動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光伏、風電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
以兩江新區為主要承載地,重慶已經構建了以長安系為龍頭、十多家整車企業為骨干、上千家配套企業為支撐的“1+10+1000”優勢產業集群,汽車產業向新能源化、智能網聯化轉型升級勢頭強勁,形成了西部地區最為完善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兩江新區在2022年發布了《兩江新區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龍頭引領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到2030年,打造1~2家全球一流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企業和品牌,為重慶市建成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提供全方位支撐。
隨著上述行動計劃的發布,兩江新區正加快推進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加速構建汽車產業新生態。去年,兩江新區新能源整車實現產值353億元、增長502%,產量21.6萬臺、增長283%、占全市58%。
==附件下載==